首页 > 游戏 > 攻略 > 内容

痛点|电竞人生BP指南④虚拟与现实的失衡,边界在哪里(游戏bp是什么意思)

发布时间:2023-06-13   来源:成功    
字号:

势不可挡摄影记者 陈宇曦

【萨德基】

BP是一个游戏名词,B是停止使用(Ban),P是优先选择(Pick)。BP通常出现在出场前:三队决定停止使用哪些英雄人物,并优先选择那些未被停止使用的英雄人物。怎样优先选择,考验着双方的智谋战术。

中国的电竞行业在这两年进入发展的大步,成为亚洲地区比赛销售收入最高、核心观众最多的市场,在这一过程中,也面临很多BP时刻。年青人要不要做业余球手?除役的球手从高亮度回归愠不火,怎样规划未来的路?俱乐部队可否全面亲吻商业化甚至饭圈化?当电竞火爆,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有增无减,社会风气可否更淡定地去关注交互式与现实生活的边界线?

势不可挡新闻行业观察与产业调查版块“关键点”推出《电竞一生BP手册》专题讲座,通过采访俱乐部队管理者、电体育竞技训负责人、在役与除役的业余球手、电竞行业研究学者,呈现行业现状。

从“诚惶诚恐”到“奋力拼搏”,电竞的社会风气形象在这几年间悄悄转变,加上资本推动和政策助推,电竞产业在国内正欣欣向荣发展。

北京,开打亚洲地区电竞之都标语;广州,挥动全国电竞产业中心利剑;成都,也要搞电竞文化之都——电竞,成了城市为吸引年青所前奏的前奏。

电竞和年青人的“强存取”,有数据的支持。由北京体育学院、共青团中央北京市委正式发布的《北京青年电竞报告(2020)》显示,在14岁到17岁的年龄层中,有少于七成是电竞参加者,少于四成观看THF1竞比赛,数据均高于其他年龄层。

另据百度电竞正式发布的《2021年中国电竞运动行业发展报告》,2021年中国电竞用户预计达至4.25亿,25岁以下年青用户达至1.27亿,占比30%,整体偏年青。

但在电竞火爆的一面,是“电竞扫地出门班”的爆红,是全社会风气对“成年人游戏禁断”的攻坚克难。

几组很有趣的数据是,电竞球手和青年队正规军中,有不少是成年人,每天的训练时数在8半小时以上。而游戏公司的成年人禁断系统,在工作日新浪网达至1.5半小时即会遭禁玩。为此,《英雄人物联盟》为业余球手专门开辟了独立的比赛帐号,不可租借。

“北京都是电竞之都了,我打个游戏有什么关系呢?”有小学生向学生家长这样解释自己玩游戏的原因。

诚然,电竞不是游戏,但依然值得探讨的是,电竞作为竞技类游戏的衍生、作为潮流文化的一部分、作为新兴的体育比赛与娱乐方式,对它的受众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?

在厂商的推动下,当电竞从顶级比赛向“全民电竞”拓展,从线上比赛向线下生活空间拓展,来到高校、进入商圈、走入家庭,我们应该怎样认知它、面对它?

在肯定电竞带来文化、商业价值的同时,或许也应关注电竞以及游戏对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影响。

对此,势不可挡新闻(www.thepaper.cn)记者专访了《北京青年电竞报告(2020)》首席专家、《电竞简史:从游戏到体育》作者、北京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戴焱淼。

“移动化、交互式化、碎片化,快速刺激感官的线上娱乐方式已成主流的情况下,对现实生活感受的关注和营造是不是更值得被重视?”戴焱淼说,“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,和电竞乃至游戏的关系也不一样,但有一个需要形成的共识基础:给成年人营造的现实生活空间和交互式空间,要有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,不能让‘交互式大于现实生活’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这要全社会风气一起努力。”

以下为采访实录:

势不可挡新闻:您是否做THF1竞对少年儿童群体影响的研究?

戴焱淼:2020年以来,我们团队做了一些社区的走访调研和数据问卷,有了一些阶段性结论。第一个是,电竞在少年儿童人群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,尤其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作为电竞用户的比例,呈现明显的上升状态。游戏也好、电竞也罢,线上互动娱乐已经成为80%以上14岁到17岁少年儿童主要的课外放松方式。

从心理影响角度来看,大家越来越依赖屏幕。疫情以来,网课的形式得到更快推广,学习、社交、娱乐都在屏幕上进行,屏幕时间在少年儿童整体时间中的占比越来越多,少年儿童从心理上更依赖屏幕。

从身体影响角度而言,屏幕时间过长、久坐不动,对身体健康会有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。

回过头来说,这也不能完全让电竞或游戏来背锅。其实,电子竞技本身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品化项目,从用户粘性、消费水平、玩家体验等角度,游戏厂商本身也不希望成年人进来。

当电竞正在成为一种主流娱乐方式,我们始终在关注电竞文化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,同时也在寻求方案,在成年人的交互式感受和现实生活交往之间寻找某种平衡。

势不可挡新闻:可能学生家长会面临,孩子以打电竞、走业余为借口沉迷游戏的情况,但我们都知道,业余化的要求极高,那么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学生家长和孩子建立对电竞更理性的认知?

戴焱淼:疫情的冲击下,大型体育比赛摆停,电竞逆势而上,从线上娱乐的角度来说,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载体。

帮助学生家长、孩子建立起对电竞更科学的认知,从根本上还是要让大家明白,电子竞技是“业余化的游戏”,不是“任何人的游戏”。但这个很难说服人,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群体,沟通成本特别高。

业余电竞对少年儿童确实会有一些诱惑:奖金很高,门槛却看上去很低,甚至只要有个手机下个游戏登陆上去就可以。其实,电竞它不是没有门槛,而是大家对门槛的理解很模糊。

如果产生游戏依赖或者有这种趋向,首先还是希望学生家长去全方位研究和探寻,为什么自己小孩的生活方式会这么依赖屏幕,家庭的有效陪伴、合理的户外运动时间,以及为小学生营造的现实生活社交时间与空间是否到位?

实际上,能够很科学地做出这些架构的家庭还不多。很多游戏成瘾,可能最初是从某种结构性缺陷出现的,比如学生家长本身就是屏幕重度依赖者,忽视现实生活社交和户外活动的安排等等。长此以往,当孩子有机会进入游戏世界,能够得到很多超现实生活的肯定和享受,这种力量是现实生活世界很难对抗的。

归根结底的问题是,当互联网社会风气发展到今天,该怎样营造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?当数字化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现实生活和非现实生活,尤其在游戏这个领域,它的边界在哪里?

我们是不是过多地重视线上的、交互式的、可以相对简单刺激感官的线上娱乐方式,慢慢减少了对现实生活感受的敏感性?我觉得这个趋势一定要警惕。

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,和电竞乃至游戏的关系也不一样,但有一个需要形成的共识基础:给成年人营造的现实生活空间和交互式空间,要有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,不能让‘交互式大于现实生活’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这要全社会风气一起努力。

对成年人来说,可能不用这样去做要求,因为各自有各自的优先选择自由,但对于成年人来说,对交互式和现实生活的感受、认知都不成熟,需要呵护和引导。

所以,我们北京体育学院的社区健康师项目也在推进一些尝试,比如我们在社区里创设全新的体育公共空间,让小学生们来到线下的户外的充满阳光的专属运动场,让他们真切感受现实生活生活的乐趣,在运动中社交,建立起“面对面”的朋辈关系,而不是“屏对屏”。

势不可挡新闻:在帮助建立对电竞的理性认知的过程中,哪些主体可以发挥作用、需要承担责任?

戴焱淼:家庭、学校、比赛组织方、游戏厂商,包括制定政策的部门,大家都有责任,要把自己那一方领地守好。

要想发挥实际作用,家庭和社区还是最值得重视的领地。从学校出来后,校外空间怎样给成年人提供提供更加友好的感受,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。比如这些年一直在提儿童友好型城市,但并不是地面上加点彩色图案、路边放点花花草草和小动物形象就完成了儿童友好型创建。让孩子们理解“虚实边界线”、让线上游戏和线下空间相得益彰、让数字化时代的快乐更具体更有爱,是值得花大力气去探索的。

势不可挡新闻:有厂商正在推进“全民电竞”的概念,进一步降低电竞的参与门槛,建设大众比赛体系。

戴焱淼:对于电竞,我个人比较推荐的,一直都是“高度业余化”。业余化可以让电竞人群有所区分。其中,电竞用户是整个产业的基础,其中一部分会通过游戏内外的消费行为推动产业发展。

从现状来看,电竞产业不应过度推销所谓“全民化的多层次比赛体系”,电竞应该是通过高端比赛来形成观看体验,用这种超现实生活感受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运转。

势不可挡新闻:从电竞自身来说,它现在和传统的体育比赛相比,在人才培养体系还有什么不足?

戴焱淼:电竞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,不是要把人才培养得多么专,而是让高层次优秀人才愿意进入电竞产业。从我们的调研数据来看,现阶段电竞产业的吸引力还停留在表层,媒体光环比较明显,大家都很看好电竞,愿意加入进来作为业余优先选择的还不算多,或者就是进入之后很快就离开了这一行。

乐观地看,电竞未来会像现在的业余体育一样繁荣,而且也正在往那个方向发展。但是现在所处的是爆发式增长的最早期阶段,业余化的建设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。

我们一直在研究一个子课题,对比电竞明星和传统体育明星在公众形象上的区别。一般情况下,传统体育明星的公众形象更健康更阳光,更偏向于主流价值观能够接受的特质,电竞业余球手这一块还需要花很多力气来做。

责任编辑:刘秀浩

校对:刘威

图说天下

×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